新鱼到家后的处理流程需遵循开箱、检查、过温、隔离等关键步骤,以确保成活率并保障售后权益。

及时录制开箱视频

  • 签收快递后应立即录制开箱全过程,作为后续售后的凭证;延迟开箱可能导致商家拒保,即使鱼已死亡也无法追责。

第一时间检查鱼的状态

  • 观察鱼是否活跃或出现异常,若状态不佳应马上联系商家报备,并保留视频证据;避免仅依赖事后扯皮,优先考虑救治。

判断运输水质情况

  • 开箱后先查看袋内水质,如发臭说明水已败坏,需谨慎处理;若使用亚甲基蓝等药物且水呈淡蓝色,通常表明水质尚可。

不过水但必须过温

  • 多数情况下不建议过水,因旧水毒素多,过水可能释放氨氮加重负担;但必须进行过温,使鱼适应新环境温度,温差控制在1℃以内为宜。

过温操作应缓慢进行

  • 将装鱼的袋子或容器置于新水中缓慢升温,过程可持续一至两小时以上,依据实际温差灵活掌握时间,无需机械固定时长。

隔离是恢复的关键阶段

  • 在独立容器中进行隔离,使用新接自来水并配合打氧、添加VC等方式帮助鱼恢复体质;隔离目的不仅是防病虫,更是提升抗应激能力。

入缸前需做简易双杀

  • 通常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杀菌杀虫处理,但前提是鱼已恢复良好状态,否则可能因抵抗力弱而无法承受药浴。

判断恢复状态的标准

  • 非单纯看活跃程度,而是综合游动自然性、摄食能力等表现;能正常进食、游动平稳视为恢复良好,方可进入下一步处理。

运输中的风险不可忽视

  • 鱼体本身携带微生物属正常现象,发病多因水质差与鱼体虚弱共同导致,而非渔场故意发病鱼,商家亦无动机发出问题鱼造成损失。